随着我国国民消费的转型升级,发展大健康产业已上升至国家战略层面。在大健康产业的细分领域中, “互联网+医疗”无疑是一匹动力十足的黑马,它呈现出的强劲的市场冲击力,引发了行业的高度关注。
据前瞻产业研究院数据显示,2009年到2017年我国互联网医疗市场规模从2亿元激增至325亿元,复合增速高达89%,目前互联网医疗的产业链已逐步成形,在线挂号及问诊企业已从流量争夺进入到了医疗资源扩张的比拼阶段,预计到2020年我国联网医疗市场规模有望达到900亿元。

那么,面对汹涌而至的风口,我们该如何看待互联网+医疗产业的发展?具体哪些领域将是突破的重点?它对商业模式创新和人们的生活又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呢?
全球大健康产业俱乐部主席、北大网络营销总裁班授课专家刘东明认为,“互联网+医疗”的出现并非巧合,而是由我国互联网的普及及与产业相结合的必然结果,它既符合政策导向,也符合产业趋势,更符合人们的现实需求。
首先,从政策导向上看,我国在互联网+医药创新、医疗信息化、治疗精准化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鼓励政策。如2015 年,十八届五中全会公报中,将建设“健康中国”上升为国家战略,其中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互联网医疗,以更好地为人民健康服务;2016年6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促进和规范健康医疗大数据应用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规划了我国医疗数字化的发展目标。2018年3月5日,李克强总理在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实施大数据发展行动,加强新一代人工智能研发应用,在医疗、养老等多领域推进“互联网+”进程。
其次,从产业趋势上看,医疗行业自己也需要互联网来提升效率,搭建起医院与患者之间的便捷平台。从2013年的医药电商元年到2016年的互联网医院井喷,互联网医疗的热点在不断转移,目前已覆盖在线挂号、在线问诊、线上诊疗、在线支付、医药电商和诊后服务等一系列互联网医疗服务。随着信息技术、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等“互联网+”概念嫁接医疗,像移动医疗、医疗大数据、智能医疗硬件等已经成为投资热点,进入爆发期。
最后,从人民健康需求来看,例如在线门诊、远程会诊、远程急救、手术直播教学、远程健康管理、远程探视等,未来都会成为人们求医问药的常用途径,这会省去大量去医院排队、挂号的等待时间,并且这种互联网+医疗方式的收费也将透明化,让人们可以更加安心的享受医疗服务。
因此,无论是从政策面、产业发展面,还是市场需求面来看,互联网+医疗的前景都十分广阔。正是看到了互联网+医疗的强大市场潜力,众多企业纷纷抢先布局这一领域。在这其中,以阿里最为积极。阿里不仅斥巨资成立了阿里健康,提供天猫医药服务,还上线支付宝“未来医院”,并联手新华制药,与同仁堂、九州通等发起国内首个“全国家庭过期药品回收联盟”,积极拓展互联网+医疗事业版图。此外,像微医、万达、恒大、科大讯飞、同仁堂和康美药业等企业也纷纷涉足该领域,力图从其中分得一杯羹。
对此,刘东明认为, “互联网+医疗健康”是一个有利于国家,惠及十四亿民生的工程,企业的入局是一种好现象,这不仅有利于推动相关技术的重大突破,也会推动商业模式的创新和产业的融合,更为传统医疗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他对这种竞争持肯定态度。
当然,在他看来,目前互联网+医疗的开发程度是远远不够的。“首先,未来互联网和大数据的运用,将全面重塑医疗健康产品的开发与定价、市场营销、内部管理等环节,使之更加精准,更加个性化,推动运营模式的巨大创新:其次,也可帮助制药企业、保健品企业实现个性化产品研发和精准化营销;另外,还可以根据用户画像个性化开发医疗旅游、养生养老、健身休闲、保险金融服务等大健康产品。简单来说,就是“互联网+医疗健康”将会衍生出多维度、多角度的服务形式和发展机会,具有无限的可能性。”刘东明说。
针对互联网+医疗的具体业务领域,刘东明认为这些可能是会影响未来的一些变化:一是“在线问诊”服务,正在成为标准化的互联网医疗服务手段,移动化的远程医疗和慢病管理,都将依赖于问诊工具;二是随着医疗信息化进入信息集成阶段,医疗信息化和互联网医疗之间正在趋向融合,医疗机构的医疗服务可望走向远程化、互联网化;三是互联网创新也在趋向医疗细分领域,医、药、险、检和AI等领域都有足够细分的新玩家入局,产生了许多有想象力的新模式;四是互联网运营的精细化,赋能体系、开放平台,也成为各家互联网医疗企业效仿的对象。
他预计2019年是互联网医疗的转折年,这个发展了多年但始终没有突破的“互联网+”领域,或将真正迎来第一个收获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