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4月22日,由中国教育学会《中国教育学刊》杂志社和郑州市教育局联合主办,郑州市第九中学承办的“中教育”学术交流研讨会在郑州市第九中学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教育界的知名专家、学者、校长及相关领导齐聚一堂共话教育的未来,河南省教育厅副厅长毛杰、郑州市教育局党委书记、局长李陶然出席开幕式并致辞。

河南省教育厅副厅长毛杰对此次研讨会表示肯定和支持。她说,郑州市第九中学田宝宏十几年的真情、智慧、胆识与追求,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基层教育工作者“舍我其谁”的责任担当。因为这样的情怀和坚持,我对“中教育”的创新实践探索,充满信心;对郑州九中在新时期的发展,充满期待。李陶然则对于“中教育”的意义更是给予了重要发言:教育的终极目的在于让学生拥有更广阔视野,体验更丰富的生活,去改变现实,创造未来。当前,做有未来的教育,已成为一种教育思考、发展理念,它是面向未来的教育,郑州九中的“中教育”发展理念,和学校在“中教育”理念下,校园、老师和学生展现的魅力,很好的应和了“百花齐放,人人出彩的教育”的教育思考方向。

当日上午,田宝宏就“中教育”及在九中的实践做了主题报告。田宝宏从“中”的多方面含义介绍了“中教育”的来源和发展,以及“中教育”理念对学校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课程文化、机制文化的引领和进一步深化。田宝宏与“中”字结缘十多年,“中教育”办学思想经历了从实践到理论,再从理论到实践的循环提升,正在公示的首批30所河南省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示范学校,郑州九中位列其中。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这是对郑州九中多样化发展的肯定,也是“中教育”办学理念与实践所取得的又一丰硕成果。
当天下午交流研讨现场,专家学者们对中教育的教育理论和实践纷纷提出自己的观点,褒贬各异,或宏或微都在积极地为中教育理论体系完善着。在专家学者围绕“中教育”的理论和郑州九中的实践情况激烈讨论环节,西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张诗亚说,教育是一个探究和碰撞的过程,理论容易,实践难。分数是没有生命的,只有种子才能长成参天大树,青少年的时光要有意义的度过。郑州九中师生的思考和践行是难能可贵的!第二次来到“中教育”研讨会现场的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周勇表示期待“中教育”在务实的实践中取得更大发展。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吴康宁说,他为田宝宏的研究和实践点赞。
据了解,郑州九中“中教育”的核心是“精一执中”,继而“修己达人,九德惠风”,借助于“中”和“中教育”,使学校在特色多元发展之路“特立”,区别于一般意义上的学校。从“理念识别、环境识别、行为识别”三个层面,打造出了独特的学校识别系统,让哲学与文化引领学校生活世界的真正变革,开启“中教育”。田宝宏秉承“中教育”理念,不断探索教育之根本和最佳的教育契合点,通过践行“中教育”理念,实现了“时中”“正中”而“执中”,进而“得中”,使教育教学“适当其时,恰如其分,恰到好处”。“中教育”的作用在于对“和”的达成。中教育的过程,是不断探索教育之根本和最佳契合点的过程,时刻提醒人们,不要固化思维,固执己见,不要停留在某个时段而沾沾自喜,而是要用开放的、运动的心态和眼光来看待中学教育。“中教育”蕴含非凡的哲学意蕴和人文精神内涵,更透露出田宝宏对中原厚土、黄河文明及中学基础教育浓浓的人文情怀。
“中教育”视域下的郑州九中,在教育界引起极大关注。从校园环境、理论研究到教学实践,再到百花齐放的校本课程,郑州九中怀揣教育梦想,秉承先贤传承,不断实践进取,努力打造有未来的中学教育!(魏静磊 王东梅 杨洋洋) 责编:许顺喜 |